还没有一个哲学家追问过自然规律的来源。查遍所有教科书,一口同声,自然规律是固有的。典型的表述是:
如果不是固有的,就只能是产生的,产生本身就是变化的,对吗?
无论我们准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提出和直面这个问题就是有意义的。
2、自然规律是进化、发展、积累产生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自然规律真的是进化来的吗?那么一些抽象的事实和规则也可能是变化的吗?1 + 1 = 2
《逻辑起源》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主张,并不存在另一个形而上学的世界,不存在一个以抽象形式存在着的纯粹“规律、理念、规则”的世界,自然规律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势态对另一部分的限制性,是势态相互之间的限制,世界自己规定着自己,而这种规定性是演变的,发展的。
3、差别和差别者的世界
与此不同,《逻辑起源》认为,有和无、存在和非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差别,有和无、存在和非存在这些范畴都是处在差别中的差别者。这种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关系是极限追溯法的最终尽头,同时也是一个新世界的开端,也是逻辑(自然规律)的开端。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就是这个开端的性质,同时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就是这个世界的基本性质、存在方式、基本规则。整个世界的演变和积累说到底,都是差别和差别者关系的积累和演变。
简言之,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差别和差别者的世界。任何事物绝无例外。
这应该是一个新的本体论方案。
4、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差别者互相构成了差别关系,第一层的意义是谁与谁之间的差别,第二层的积累就产生了“什么样的差别”的新内容,可以把“什么样的差别”称作“差别形式”。随着差别者和差别形式的不断积累,世界的演化出现了凝聚和分解两种趋势,差别者不断地积累,形成了“物质”;差别形式的积累同时形成结构、形式、模式、规则、模样等等,将之统称为“元间”。时间、空间、能量都也不过是一种元间形式。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5、元间的分离和转移
一个物质实体会把自己的结构强加在另外的物质实体上。比如一粒陨石砸在沙地上,会把自己的印记留在沙地上,元间被转移了。
这种元间转移随物质成分的相互作用、影响、改变,从而造成元间转移的失真。直到生命现象的出现,更纯粹的元间转移才成为可能,不同的物质实体可以具有相同的元间形式。
更进一步的发展是感觉和记忆的出现,元间开始的成规模地脱离具体物质,客观世界的形成了真正的元间分离和转移。
第三阶段的元间转移是人们发明了各种身外的记忆载体,同一个元间可以用任何载体所记忆,元间实体相对于物质载体来说,就是独立的,甚至是纯粹的。
6、元间的抽象和处理,元间要素的产生
当思维现象出现之后,大脑能够直接分解处理具体元间实体,将其分解为更加细腻的元间素材,这些元间素材甚至是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直到分析的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差别和差别者,这就实现了元间的抽象。大自然把一个从环境中转移而来的元间实体,分解为元间素材和元间素材之间的关系这样两类东西,也还原成差别者和差别形式。
7、元间组合与场景模拟的能力
8、两个元间世界的相似性
这些进展,使得我们又再次面临两个世界的纠结。一个是以具体的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形式存在着的对象世界,特别是其中的元间部分;一个是由我们的元间组合能力形成的“精神”的元间世界。
9、后人本主义或非人本主义
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
人是一种很有限的物种,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这种局限性。从纯粹认知和探究的角度上看,更有效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应该是更加优越的智能机器。看不出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哪些是只有人才能完成的任务。
绝大多数的哲学,根本上都是人本主义的。当我们具有了更大的科学视野,原先所站在人本主义立场发生了改变,具备了人的天然能力之外更多的立场,具有了“上帝”的立场和视野。这就不在是单纯的、先天的、天然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了。非人本主义的兴起,实际上是我们不断拓展视野、拓展立场和出发点的努力正在见到成效。
结语
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整体结构的认识和猜想,因此,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和观点,指望从哲学史逻辑地推导出哲学的新观点显然不切实际。哲学的生命和源泉在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其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感悟和提纲,只有这样哲学才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