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本主义的需求
2018-11-06 08:28:35
  • 0
  • 0
  • 0
    人是一种很有限的生物物种,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这种局限性。人的元间处理能力已经超出了其生物物种本身生存所需要的程度,精神和肉体的冲突日亦激烈。拓展人的生理能力,拓展人的元间消费、欣赏、处理能力是缓解这种冲突的唯一方法。比如,几乎每一个人最大的心愿是长寿或者永生。这就意味着,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对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改造成为新的需要和可能。延长寿命、减少疾病、托管记忆、用嵌入式设备提高运算能力,提高人体机能已经不再遥远。

      这些可以预见的措施,从人本主义的尺度看,短期内,是人自己的需要,长期看,背离了传统的人本主义,因为用芯片改造过的人,就已经不再是人了。也就是说,非人本主义的需求生成了。

      从古到今,绝大多数的哲学,根本上都是人本主义的。因为我们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就是我们自己,都只能站在业已形成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的立场上认识和理解世界。而这些又都是世界进化史的一部分,我们发育形成的这一个时空区间中的自然势态被转移、刻画到了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中,使得我们先天形成的逻辑思维准则与这部分的自然势态、自然规律高度吻合,我们都被禁锢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所以王阳明和康德才会说,人心即是天理,自然最高的立法权就在我们心里;叔本华主张世界不过是我们意志和意识的表象,时下更流行的现象学则认为自然现象不过是纯粹意识内的存有,人对于存在的理解会影响存在本身,因而存在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是与我们密切关联的、受到了意识作用和影响的复杂对象。我们对于对象的认识也只是我们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对象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些都可视为是人本主义的哲学表现形式。

      当我们具有了更大的科学视野,原先所站在人本主义立场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超出了我们的直观,最先拓展这个立场的是达尔文,人被证明只是所有物种中的一个成员,并没有太多的特权。现在我们知道了就连我们的世界也只是无穷世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局部,我们的视野也只是所有观察角度的一个侧面。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将提供更宽广、更丰富的角度和视野,世界不再仅仅是人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现象学话题就要走出自己定义域的边界了。就像从人的角度出发,数字最方便的是十进制,从数学角度看,可以是任意进制的,人的天然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视野的拓展不仅超出了我们生理机能的直观,也超出了我们心理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直观,康德的十二个范畴不够用了,我们要挖掘更深层次的逻辑原理,刷新我们 “最高立法权”的内容,检讨我们这项权利的局限性。寻求我们观察能力和局限性之外的更多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方式,也就是把同一个对象的元间转移到不同的受体上,产生更多的副本,比较这些副本之间的差别,发现共同的东西,这样,人的感觉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具备了人的的天然能力之外更多的立场,具有了“上帝”的立场和视野。这就不在是单纯的、先天的、天然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了。

      非人本主义的兴起,实际上是我们不断拓展视野、拓展立场和出发点的努力正在见到成效,这个过程很困难,就像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直观想象多维空间和时空压缩、拉伸一样,更多反常识、反规则的新事物会不断出现,观念的扩展将带来的是对人的性质的改变,特别是对人的先天具有的逻辑结构的改变,这才是根本的改变。

      对人来说这是翻天覆地的,从更大的尺度看,这只是世界演化全剧中的一次小小的序幕。一切才刚刚开始,路还很遥远。一个显著的不同是,过去的选择是盲目的自然淘汰,现在有增加了意向性、目的性,针对特定需求主体的选择、竞争和淘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